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 賈麗麗

     引述(地球,因他們而更美好,沒有這些工程,科學,法律等各領域的精英,人類就跟恐龍一樣,在上個世紀已經滅絕了),然而早在十八,九世紀就有獨特的見解,針對都市污水道系統的興建,公共衛生的改革,河川的整治,環境衛生的改革及紅樹林的保護等,而在保育方面也提出螢火蟲的復育,原住民重歸原鄉運動,棲地與濕地的保護生態道路與動物廊道的保護,及水土保持,河口牡蠣的保護,森林溼地的保護等,另外在觀念上更對野生動物緩衝帶,與水蝸牛合作,及沙丘的保育,建築花牆,蝴蝶廊道,人與狗和睦同居等,都有深入的探討,而在現今這些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問題也層出不窮,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斷衍生。

    人類文明愈來愈進步,對動物,植物的傷害也愈來愈來愈大,甚至因而滅絕,有許多傷害雖然不是直接造成的,却間接的影響到它們的生命。例如紅樹林具有抗浪能力,在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人類要如何紓解風險,是集中在海堤與消波塊,還是要留下上帝給的禮物-(紅樹林)

    科技發展若不以環境倫理為基底,科技愈發展愈破壞環境,經濟發展若不以環境倫理為優先,經濟活動將成為撕裂大地傷口的劊子手。

    而在荒野保護運動,土地的倫理之父-李奧帕德提到五點:(1土地的使用要兼顧保育,自然景觀與地景的完整性。2重視人 與土地的關係,不是土地已經遭受劣化,人才想辦法去改善。3人沒有權利永遠擁有土地,只有與其他生物共享。4人要認識土地,才能喚醒內心的生態良知。5人要認識土地的賦予功能與潛在價值,不會為了一個用途,破壞其他所有的用途。在這本書中,河馬教授用淺顯易懂,用最樸實的文字,寫出了一篇篇精采的故事,值得大家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