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著作的「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源自於2011年在台灣大學開授的「生態工程導論」。這門看似工程科系的專修課,卻列入了開放式的通識課程,並獲得台灣大學的教學績優獎。接連數年這門課程雖然繁重艱澀,但選修者眾,如非其內容豐富,感動人心,回應怎能若此 。
讀這本書彷彿是走了一趟人文與科技交會的心路歷程,跳脫污染處理的理論公式,跟著兩個世紀的工程先鋒在探索奮鬥中前行。誠如作者所說,科技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通識教育則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保護環境和與人相處的原則一致,始於克制己心,行以誠實包容,終於互惠雙贏。
我喜歡作者書寫每位人物與觀念的方式,在每篇前面都有一則短文,引薦出這些當代傑出的人與物對環境保護作出的貢獻。介紹公共衛生之父查勒威克時,作者以英國泰晤士河的整治點出了一座高品質的城市,周邊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介紹環境工程學之父包立許時,作者認為優秀的工程是讓『好』極大化,讓『不好』極小化,它的背後是對環境保護柔軟的心與對環境災害敏感的情。介紹西班牙仍遵循古代取水不多的灌溉法時,作者提到古代技術不需放在博物館中,有心的農人能使古文化依然使用到今天,那是單純、
熱情、樸素,以及對古文化的珍愛。這本25堂環保課,篇篇筆觸簡潔,情感豐富,將剛性的工程與軟性的人文作了適切的聯結,啟發人心。
人是大自然的助手,而非主宰,污染控制需要技術專業,但環境保護則需對生命與自然有深層的領悟。讀這本書不需懂得工程科學,沒有數字符號,定睛於「人」,跟著作者與傑出的環保鬥士同行,觸碰著他們的先見、謙卑、勇氣與行動,感受著他們在自身的環境中為理想奮力一搏的心境。偉大不需當代成名,成功不在掌聲之中。卓越是勇往前行無悔付出的態度,科學要在人性的真善美中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