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河馬教授讓我學到的環境教育 周春娣


        今年6月底,工作機緣到了南投縣國姓鄉921地震的震爆點,看到九份二山的震爆點區, 也經過彎曲的長石巷, 宛如山中明珠的兩個堰塞湖躍入眼中。當晚正好閱讀到河教授的第18堂課 落羽松的知音迪馬第,森林濕地的保護。


      1811年,美國阿肯薩斯州的一場大地震,形成面積達124千公頃的大水澤;1926年,只剩24千公頃迪瑪迪夫婦前來,發現了落羽松;也發現了樹木淨化水質的奇妙機制;同時提出森林高山濕地的保護之聲,他認為這是一個國家重視生態教育與否的關鍵。他有許多從大自然和落羽松學習到的課題就是 "謙卑"當閱讀和實際相映証時, 除了感謝張文亮教授的這本書, 更問了自己, 學到了什麼? 站在同樣是大地震造成的特殊地理景觀?

         進入環保殿堂已有24年之久, 從剛開始的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等一路行來, 自覺就是和國家的環保工作差不多的歷程成長, 看著國家的環境生態保護從稀有,到目前非常多的民眾和團體共同努力時, 還蠻自喜的。 但6月份開始讀到"教授的25堂環保課"時,確如轟天雷般,轟的對國家環境保護和民眾的環境生態教育信念有了不少懷疑。

       
  現在是2014年, 台灣的政治人物還在沾沾自喜做了多少比例的下水道汙水工程時, 焉不知1860年代,英國的"查勒威克" 就鋪設1660公里長的汙水幹管,減少瘟疫的產生;書中其他如有機堆肥的推動,河川整治的先鋒,整治低窪地、紅樹林的保護、國土的規劃、到保育運動如螢火蟲的復育、棲地保護、原民回鄉、生態道路、濕地保護'動物廊道、河口牡蠣、水土保持、荒野保護、回歸鄉村'、野生動物保護緩衝帶、砂丘保育等,這些先鋒者提出的理論、建設、 具體作為等時間幾乎都在1800年代至1900年代中之間;那麼早的年代提出的作為和觀念, 在21世紀的台灣一切好像才剛開始; 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好像還在和經濟發展拉鋸著, 也好像是絆著人類、國家生存的發展;有權者仍未清楚學習到真正的環境課題。

        閱讀此書,不時掩卷嘆息;更願此書能納為國高中教科書內容;因為越深入讀此書、越了解張文亮教授的苦心;誠如此書開宗明義所言: 給未來的領袖...我們有太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到現在都還沒做。

最後, 我想說的是:來!請和我一起 讀此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