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讀後感
人類號稱萬物之靈,運用知識和機械,豢養動物、種植植物、剷平高山、建築道路、開鑿運河、填海造地、甚至遠至外太空,探詢宇宙。獲得大自然資源,更夢想操縱大自然,於是「人定勝天」的觀念鼓舞了人們無數個世紀,但是人類建設的背後接踵而來的卻是環境的污染。大自然神奇的以沉默的方式發出了怒吼,例如氣候異常、冰山融化、臭氧層遭受破壞、天然災害一年甚於一年……。近年來開始有人反璞歸真,思考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於是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對立衝突的課題。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本書正是探討人們如何在建設與環保間盡量取得平衡。例如公共衛生的改革,一位英國名為查勒威克的律師提出了「環境汙染的背後蘊藏社會不義」的論點,窮人的衛生環境總是比較差,少數人成為掠奪公共資源的得利者。於是促成了印度衛生署的成立、倫敦汙水下水道的興建,後來更影響到全世界,減少瘟疫的發生,使他被稱為「近代公共衛生之父」。這是一個建設與環保平衡的例子,也造就人類生活的進步。
另外一個重點是環保最重要的範圍也應該擴及與人類共生的動植物,例如書中迪柏汀讓鮭魚重溯河川,建立河川保護的里程碑,讓許多生態學家與工程師追尋他的腳步,使許多野生動植物獲得保護與生存;自然科學家與兒童文學家賴利以「螢火蟲像是黃金的種籽」等詩句,喚醒了螢火蟲的生態保育的關連,成就了昆蟲學家往後復育螢火蟲的運動;漫畫家達藺以優美的畫筆畫出了「鴨子被殘害的畫面」,引起人們注意,推動了全世界第一個保護鴨子的法案—「鴨子印花稅法案」,後來影響了美國的「水鳥保護運動」,也使身為律師的愛德華推動了北美洲最大的保護計畫—「南灣復育計畫」;英國植物學家傑克遜發現紅樹林有抗浪的能力,是海水難以越過海岸的機制,
帶動百年來對紅樹林的研究,到了21世紀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颶風的加劇,暴雨強度增加,不再全歸諸於天災,而是該負起責任,學習重視紅樹林。
這些例子都讓我們了解人類要永續生存,必須學會和大自然中的海洋、山川、動植物等和諧共生,讓文明與自然取得平衡。在21世紀這個知識資訊爆炸的時代,人類必須要有反省自覺的能力,因為一個小小個人的發想努力也可以影響全世界,進而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