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 賈麗麗

     引述(地球,因他們而更美好,沒有這些工程,科學,法律等各領域的精英,人類就跟恐龍一樣,在上個世紀已經滅絕了),然而早在十八,九世紀就有獨特的見解,針對都市污水道系統的興建,公共衛生的改革,河川的整治,環境衛生的改革及紅樹林的保護等,而在保育方面也提出螢火蟲的復育,原住民重歸原鄉運動,棲地與濕地的保護生態道路與動物廊道的保護,及水土保持,河口牡蠣的保護,森林溼地的保護等,另外在觀念上更對野生動物緩衝帶,與水蝸牛合作,及沙丘的保育,建築花牆,蝴蝶廊道,人與狗和睦同居等,都有深入的探討,而在現今這些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問題也層出不窮,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斷衍生。

    人類文明愈來愈進步,對動物,植物的傷害也愈來愈來愈大,甚至因而滅絕,有許多傷害雖然不是直接造成的,却間接的影響到它們的生命。例如紅樹林具有抗浪能力,在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人類要如何紓解風險,是集中在海堤與消波塊,還是要留下上帝給的禮物-(紅樹林)

    科技發展若不以環境倫理為基底,科技愈發展愈破壞環境,經濟發展若不以環境倫理為優先,經濟活動將成為撕裂大地傷口的劊子手。

    而在荒野保護運動,土地的倫理之父-李奧帕德提到五點:(1土地的使用要兼顧保育,自然景觀與地景的完整性。2重視人 與土地的關係,不是土地已經遭受劣化,人才想辦法去改善。3人沒有權利永遠擁有土地,只有與其他生物共享。4人要認識土地,才能喚醒內心的生態良知。5人要認識土地的賦予功能與潛在價值,不會為了一個用途,破壞其他所有的用途。在這本書中,河馬教授用淺顯易懂,用最樸實的文字,寫出了一篇篇精采的故事,值得大家閱讀。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讀後心得~按三個大「讚」 黃木蘭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讀後心得~按三個大「讚」

黃木蘭

    張文亮教授所著《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本書,源自於台灣大學2011「生態工程導論」課程。看過此書忍不住要給張教授按三個大大的「讚」。

大「讚」之一

    在本書的<前言>處看到這段描述「二一一年,我在台灣大學開授「生態工程導論」,有二百六十個學生來上課,學生給這門課很高的評價,學校也作為第一屆「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的課。二一二年我開第二次,二百七十個學生來上課。學校給這門通識課程教學優良獎。二一三年,二百九十個學生來上課……」,當下著實震驚不已,心想是分數「很甜」?是課業「很涼」?還是台大學生都好學不倦?

    滿腹狐疑再看看他給學生的作業~每堂課要寫隨堂心得,等於每堂點名;課後要交習題,還有三次超過二千字的心得;三次風雨無阻的野外導覽以及一次期末大報告。怪啦!明明不是營養學分,卻成為台大學生秒殺的通識課程,針對這點「課程魅力」,就要豎起大拇指,用力的按個「讚」!


大「讚」之二

    為了解開張教授的「課程魅力」這個疑惑,特地到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點選了張教授「生態工程導論」課程(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107),仔細觀賞張教授上課的錄影帶,終於體會到張教授既廣博又精深的課程鋪陳,配合其文詞優美精練的輔助簡報、案例,及幽默風趣表達方式,難怪學生們總是趨之若鶩

    張教授把非常艱澀的「生態工程導論」課程,用故事化的手法深入淺出的、依時間的序列,娓娓道出一道又一道「生態工程」的概念與關鍵性的影響力,帶著學生尋找最低破壞生態的工程建造,與最大幫助生態復原的科學技術。


大「讚」之三

    筆者非常讚同張教授「我相信科系的教育,是培養專業的人才;通識的教育,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培養領袖本來就需要更嚴格的要求,為有心受裝備的學生而教,嚴格的好處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這樣的教學觀。

    放眼「後現代」社會年輕人處在「價值歸零」的泥淖裡,不少孩子一直活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自我驕傲膨脹的世界裡,甚至許多為人父母者,也只能隨著「牙牙學語」,不僅無法無法察覺環境產生了什麼巨變,也沒有能力修正「享樂」的生活模式……。而學校的「通識教育」正是培養學生全方位思考,將知識融會貫通於生活、工作,以及修練出與社會接軌健康人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張教授的25堂環保課,正是孩子們摸索前行時的明燈啊!

在河馬教授的網站(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index.htm)還有更豐富的食育教育;工程、生態與保育等環境知識哦!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章元莊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是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張文亮教授2014年的著作。2011年,他在台大教授「生態工程導論」通識課程,將生硬的理論知識化為生動的人物故事。在學生極高評價下,台大將此課程設為「開放課程」,對外廣為流傳。全書即在他的教學理念下開展而成:「通識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他期望學生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藉以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世界變得更好。

全書分為三部份:「工程先鋒」、「保育先鋒」與「觀念先鋒」。25個故事中,從「工程先鋒查勒威克」這名律師開始介紹:查勒威克關注生活在倫敦的窮人,其生活的污水常在街道間無法順利排出,造成市區內極大的衛生問題。1832年,倫敦爆發霍亂,窮人首當其衝,成為傳染病的受害者。他認為「公共衛生學」是必須新創的學門,成立「衛生部」以提昇窮人的生活品質,讓所有人類活得健康。

誠然,一名開創者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必將招致反對的聲浪,但他不屈不撓,推動立法。在1848年,「公共衛生法」立法通過,他成為全世界首位「衛生署長」,開始推動「污水下水道」的建設,從此改善窮人的生活之後的故事由「巴澤爾傑特」延續,興建都市污水道系統一個個故事:鮭魚返鄉、紅樹林維護、螢光蟲復育、棲地森林濕地的保護、生態道路、動物廊道、沙丘保育、蝴蝶廊道與狗狗公園的創立者,一位接一位,展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不能有所偏倚的關係。我們如何透過現代化的工業科技,取得與自然共生的契機。

此書前言提及在時代的演化下,初始的藝術到後生的科學將世界分化為窄狹學門,難以跨越彼此的鴻溝。閱讀此書之後,感受每一位開創者尊敬大自然的心,也許從現在起,仔細思索生活困難之處、挖掘問題、尋找可能方法、解決當下的病徵,讓地球上的萬物互利共存。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 吳文娟

    張文亮教授著作的「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源自於2011年在台灣大學開授的「生態工程導論」。這門看似工程科系的專修課,卻列入了開放式的通識課程,並獲得台灣大學的教學績優獎。接連數年這門課程雖然繁重艱澀,但選修者眾,如非其內容豐富,感動人心,回應怎能若此
    讀這本書彷彿是走了一趟人文與科技交會的心路歷程,跳脫污染處理的理論公式,跟著兩個世紀的工程先鋒在探索奮鬥中前行。誠如作者所說,科技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通識教育則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保護環境和與人相處的原則一致,始於克制己心,行以誠實包容,終於互惠雙贏。
    我喜歡作者書寫每位人物與觀念的方式,在每篇前面都有一則短文,引薦出這些當代傑出的人與物對環境保護作出的貢獻。介紹公共衛生之父查勒威克時,作者以英國泰晤士河的整治點出了一座高品質的城市,周邊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介紹環境工程學之父包立許時,作者認為優秀的工程是讓『好』極大化,讓『不好』極小化,它的背後是對環境保護柔軟的心與對環境災害敏感的情。介紹西班牙仍遵循古代取水不多的灌溉法時,作者提到古代技術不需放在博物館中,有心的農人能使古文化依然使用到今天,那是單純、 熱情、樸素,以及對古文化的珍愛。這本25堂環保課,篇篇筆觸簡潔,情感豐富,將剛性的工程與軟性的人文作了適切的聯結,啟發人心。
    人是大自然的助手,而非主宰,污染控制需要技術專業,但環境保護則需對生命與自然有深層的領悟。讀這本書不需懂得工程科學,沒有數字符號,定睛於「人」,跟著作者與傑出的環保鬥士同行,觸碰著他們的先見、謙卑、勇氣與行動,感受著他們在自身的環境中為理想奮力一搏的心境。偉大不需當代成名,成功不在掌聲之中。卓越是勇往前行無悔付出的態度,科學要在人性的真善美中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讀後感 台南 陳雅玲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在工業革命後,運用智慧以及科技,在大自然中獲得了許許多多利己不利人的資源,種種對生態的傷害、對環境的迫害都使得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大不如前。在數百年之後,我們自己種下危害地球的種子,開始萌發,大自然開始對人類的迫害發出警訊,例如溫室效應、冰山的溶化、臭氧層的破洞、大海嘯等等的大自然反撲,我們以為直到最近開始有環保團體提倡退田還湖、節能減碳等等不同的聲音出現了,近代的人類才開始意識環境的重要性,其實不然,河馬教授-張教授的堂環保課一書中,提及到25位為了世界更美好的各領域精英為理念而努力,使得近代的環境工程、律法、公共行政、衛生都建立出不可動搖如磐石般的根基。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其中有一個篇幅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工業發達的21世紀讓科技與環境去得成比例的平衡,就像弗洛斯特院長所說的「水汙染與空氣汙染,將成為未來都市發展的兩大問題。」,既然都知道未來會面對到什麼樣的窘境,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準備,認真的正視這個環境問題,在事情不可收拾之前止血。他就以自身為榜樣,在他上課的期間,即使學生抗議,他也堅持只用口述,不用粉筆在黑板上做任何的紀錄,因為他認為使用粉筆會妨害教室得空氣品質。在他當上公衛生學院院長後,他致力於都市衛生的維護,他要求汙水要先經過處理才能排放到河川中,以及垃圾需要掩埋,不可隨意傾倒在河灘旁。在他的努力之下,許多河川都保持著原有的清澈,也減少了傳染病的發生。弗洛斯特院長的例子告訴我們環境與人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必須在這科技以及資訊發達的時代,與大自然和平共存,協調人類社會與自然間的共生關係。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分為三個「工程先峰」、「保育先峰」及「觀念先峰」篇幅來敍述25位為了地球環境用心在自己專精領域中成就,自政策的推動到工程的規劃、執行皆是令人感動,如律師出身的查勒威克關心窮人朋友,為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而付出的努力,身為行動家的查勒威克進而提出制度面的改革;巴澤爾傑特都市污水道系統的興建,改善了傳染病的途徑;利西比用專業的知識去了解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的食品、污水管制標準、推動有機堆肥、監測垃圾場及空氣,使公共衛生提高了層級改善大環境;傑克遜保育天然財紅樹林的保護了海岸線……
我們身為地球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期許自己可以用一己小小的力量,為大環境盡一分力量,由一點火苗點燃出一片熱情的環保心,自身到家庭到影響家人及朋友群為環保盡一分力量。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 陳淑錦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讀後感

    人類號稱萬物之靈,運用知識和機械,豢養動物、種植植物、剷平高山、建築道路、開鑿運河、填海造地、甚至遠至外太空,探詢宇宙。獲得大自然資源,更夢想操縱大自然,於是「人定勝天」的觀念鼓舞了人們無數個世紀,但是人類建設的背後接踵而來的卻是環境的污染。大自然神奇的以沉默的方式發出了怒吼,例如氣候異常、冰山融化、臭氧層遭受破壞、天然災害一年甚於一年……。近年來開始有人反璞歸真,思考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於是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對立衝突的課題。

   《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本書正是探討人們如何在建設與環保間盡量取得平衡。例如公共衛生的改革,一位英國名為查勒威克的律師提出了「環境汙染的背後蘊藏社會不義」的論點,窮人的衛生環境總是比較差,少數人成為掠奪公共資源的得利者。於是促成了印度衛生署的成立、倫敦汙水下水道的興建,後來更影響到全世界,減少瘟疫的發生,使他被稱為「近代公共衛生之父」。這是一個建設與環保平衡的例子,也造就人類生活的進步。

    另外一個重點是環保最重要的範圍也應該擴及與人類共生的動植物,例如書中迪柏汀讓鮭魚重溯河川,建立河川保護的里程碑,讓許多生態學家與工程師追尋他的腳步,使許多野生動植物獲得保護與生存;自然科學家與兒童文學家賴利以「螢火蟲像是黃金的種籽」等詩句,喚醒了螢火蟲的生態保育的關連,成就了昆蟲學家往後復育螢火蟲的運動;漫畫家達藺以優美的畫筆畫出了「鴨子被殘害的畫面」,引起人們注意,推動了全世界第一個保護鴨子的法案—「鴨子印花稅法案」,後來影響了美國的「水鳥保護運動」,也使身為律師的愛德華推動了北美洲最大的保護計畫—「南灣復育計畫」;英國植物學家傑克遜發現紅樹林有抗浪的能力,是海水難以越過海岸的機制, 帶動百年來對紅樹林的研究,到了21世紀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颶風的加劇,暴雨強度增加,不再全歸諸於天災,而是該負起責任,學習重視紅樹林。

    這些例子都讓我們了解人類要永續生存,必須學會和大自然中的海洋、山川、動植物等和諧共生,讓文明與自然取得平衡。在21世紀這個知識資訊爆炸的時代,人類必須要有反省自覺的能力,因為一個小小個人的發想努力也可以影響全世界,進而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綠色紀念日 鄭月娥

十個帶你親近地球的紀念日

「綠色紀念日」此書所介紹的都是重要的環境節日,主要為讓大家對紀念日的基本脈絡以及背景事件能有所認識。從當下的環境議題切入並延伸世界性的議題後再逐漸聚焦到台灣本土期望深植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行政院環保署沈署長

  環保署誠摯希望此書可以成為啟動民眾綠色思維的一把鑰匙使民眾對地球、對環境議題有概括性的清楚認識並進一步帶領大家走上綠色公民之路。


ㄧ、世界濕地日
濕地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由於水文、土壤、微生物、動植物間的交互作用使得濕地成為最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也成為許多物種棲息的環境。任何一個國家的濕地,都是全球生態系統中緊密連結的一環是全人類共享的自然資源。

二、世界森林日
不見一抹綠意,滅絕的將是我們人類!

三、世界水日
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最普遍卻也是最重要的資源!

四、地球日
地球的健康與否,和個人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守護地球,維持他的脈搏〝綠〞!

五、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才是地球生態系統的未來面目,保護〝多元性〞才是讓我們邁向永續地球的作為。從更廣闊的角度視之,〝生物多樣性〞強調任何生命皆平等,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六、世界環境日
  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而環境的危害也是全人類所應共同承擔的,保護環境,我們應該隨〝手〞做起!

七、世界海洋日
  最終極的意義,是在保育整個地球,因為不管是溼地或海洋,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八、世界清潔日
  主要在喚醒人們對環境責任的覺識!

九、國際滅災日
  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酷暑、寒冬、乾旱、暴雨等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此環境議題亦是台灣面臨的危機!

十、世界糧食日
  糧食的危機已日趨嚴重,主要目的在喚起全世界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消滅饑荒!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讓你我開始「零浪費」小革命─《藍色經濟》 章元莊



《藍色經濟》是作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繼《藍色革命》一書後,所提出的嶄新概念。延續《藍色革命》一書中,以自然界現有資源,仿效永續循環的概念,讓人類的需求從有限的資源中得到滿足。而《藍色經濟》書中,作者希望進一步達到「資源零浪費」的願景:透過人類自我察覺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有限資源,在發現生活環境中遭逢什麼樣的困境、或區域發展上面臨各種資源浪費情形後,希冀每個人以「藍色經濟創業家」的精神,讓人類使用後的廢棄物與大自然成為有機的「回收鏈」。透過「生態平衡」的理念,思考多元的藍色經濟模式。此舉既能讓地球上的萬物互惠,彼此也因「藍色經濟」的方式得到更圓滿的生活。

本書一開始先介紹「藍色經濟」的概念,此後分三篇敘述中心思想。首篇「藍色生活」中,作者希望讀者省思從早餐食物的酸鹼值中,了解自己吃進多少「酸性食物」。透過「鹼性食療」的方式,讓身體能「酸鹼平衡」。此外,人類以「白蟻」為師,不同國家創造出有如白蟻穴的通風建築,讓居住其間的人們享受更節能的舒壓空間。

次篇「藍色思考」中,作者舉出向萬物思考,永續經營資源再利用的觀念。從想像力開始,發想創新的計畫。書中舉出一例:瑞典一間廢水泥廠改建為廢棄物的處理中心,廢棄物成為有機物質、有機物質再成為林業公司所需的堆肥。「廢棄物減少了,森林越種越多了。」這就是全新的商業模式:異業結盟,讓萬物共生,同時讓地球的生命永續經營。

在末篇「藍色機會」中,作者提到蒼穹萬物,仍有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值得人類學習再轉化。我們可以從生活的各式難題中尋找可能物件的「無用之用」,在發現可能的連結點後,發展全新的「藍色創業機會」,以改善現有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此舉除了讓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企業相互獲利外,最重要的,是希冀地球從此沒有廢棄物,達到生生不息的永續狀態。


在「關鍵新聞網」的評論中,有一篇「台裔少女的「超人夢」,她用廢油讓146戶家庭有「溫暖」」。在美國有一位台裔的14歲少女Cassandra Lin,有一天她突發奇想,回收了羅德島Westerly小鎮上的烹飪廢油,並將這些廢油提煉成生質燃料,提供給社區裡無法負擔暖氣油錢的居民們使用。看到這篇新聞,就想到作者所提到的「藍色經濟創業家」。若我們都能從生活出發,了解周遭環境之匱乏所需,發揮想像力,也許你我都可以成為改造社區、促進地球永續經營的「零浪費」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