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孰重孰先?本來心中有一定的定見和先後;看完作者的前言,兩者並重已是答案。
本以為,喜愛自然和大環境,更努力付出保護地球,常在大自然和鄉野中觀察自然的變化,拿起相機不停的捕捉心中的感動;行萬里路就為了彌補讀書的不足,實際上書中的很多知識是可以應證萬里路的所見,如作者提到非洲西南岸納米比沙漠的昆蟲與地球上活得最久的植物百歲蘭,能在長年無雨的氣候環境中,從空氣中搾取出水分,是件十分神奇的事;苔蘚能將沙漠岩石內的微量液體礦物質擷取出來,這又是多麼的奧妙。
另外,紅樹林可以清除海水中的鹽分,在濕地存活下來,也是個奇蹟。紅樹林的寄生植物與花朵在厭氧的環境中,一樣茂盛地生長。紅樹林提供養分給蜜蜂,蜜蜂也回饋豐沛的蜂蜜;紅樹林有氧與厭氧環境的交會點提供了藻類肥沃的生存空間,藻類又是蝦子的最愛;紅樹林也能發揮阻擋海嘯的功能。
作者Gunter Pauli 的前言一段段說明解釋,讓我對沙漠、紅樹林、苔蘚等在觀察遊歷中更有感覺,當然對他的整本書提到的零浪費小革命抱著更大的讀心了。
目前全球的經濟趨勢都以綠色經濟為主軸,似乎也是以環保為主;書中提到需要企業投資、消費者付高價、政府要補貼,但藍色經濟卻從保育、再生思考、讓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自然萬物與人類都能因符合生態系統的創意而富足、受惠,例如巴西庫里奇巴市長傑米。雷勒(Jaime Lerner)以垃圾分類和大眾運輸系統讓貧民窟的環境變得乾淨,民眾健康也促進了大眾運輸的蓬勃,這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為了防止熱島效應,瑞典建築師安德斯.尼奎斯特(Anders Nyquist ) 為拉格堡學校設計以自動開啟功能的窗戶調節氣溫,節省能源,也提生舒適度。
以上例子只是要說明作者認為用思考創新為地球的環境和經濟找出平衡有效的方法,其中辛巴威布袋蓮、瑞典廢水泥廠、哥倫比亞重建雨林豐水源等,還有找出許多新連結機會、用12大原則創出藍色經濟等等論述其實就在說明自然界沒有浪費這件事,人類如何以大自然為師,不再破壞自然循環,人類可以有零廢棄的生活和環境,同時也創造出另一種藍色經濟!
周春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