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前我們一直被灌輸如何愛護地球;被教育如何避免浪費地球資源,閱讀了這本書無疑會產生很大的震撼;書中闡述被動的不做任何事其實是消極的,現在是該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有沒有機會串起連結,發揮觀察力與想像力,並採取行動,做出改變,一旦我們開始實踐,小到可以應用到我們個人的生活健康管理,大到可以發展成商行為形成經濟模式,也正是作者提倡的新概念-藍色經濟。藍色經濟不僅談保育,也談再生,最終目標是為了讓生態系統能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作者剛特・鮑利舉了一句中國俗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如果沒有因應時代及環境的變遷,一直沿襲老祖宗的智慧,到現今可能會發現海洋資源已快被消耗怠盡了,就舉東港黑鮪魚來說,臺灣原本一百多艘的補鮪魚漁船暴增至四百多艘,黑鮪魚的大量捕撈,導致黑鮪魚每年的捕獲量愈來愈少,也代表著海洋資源愈來愈貧乏。如果沒有導入海洋保育的觀念,憑著人類的貪婪,總有一天我們的餐桌上不要說黑鮪魚,恐怕連一條小魚都吃不到。
大自然會不會製造垃圾?一棵樹倒下之後會有很多細菌分解經過長時間的腐化,最後轉成養份滋潤大地,自然界是沒有浪費這件事的。人類是唯一會創造出廢棄物的物種,我們取之於自然卻沒有回饋給大地一分一毫。以我自己為例,以前自製豆漿都會把豆渣濾掉,換個思考方式,我如何能做到零丟棄?把黃豆攪榨到微細連豆渣一起喝不是更健康更環保嗎?運用思考並轉換,也實踐了我自己的零浪費小革命。
書中舉出很多廢棄物再生利用的例子,咖啡渣種出蘑菇、巴西煤碳發電廠利用二氧化碳種出螺旋藻等。最有趣的發想是如何複製亞馬遜室內空氣清淨機,藉著植物淨化空氣的特性,把150種植物種植於天花板或牆面,利用LED燈的照射,並噴灑水霧,植物處於自然生長狀態,讓空氣中的灰塵與有毒物質沉澱或揮發,處在這個多氧的環境中,任何人都會精神百倍,充滿幸福感。
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任何發想可以跟藍色經濟連結在一起,但我可以運用書中教我們如何將眼前看到的事物做連結並發想視為挑戰並付諸實踐。現在的便利生活是過去數十年的經驗累積,未來數十年生活的改變也肇因於現在,地球有限的資源我們都知道,理解了自然界的循環道理,做一個零浪費、更健康、愛地球的新公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