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 ~讀後心得
黃木蘭
林基興所著《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被喻為我國第一本解釋「基因改造」的科普書籍。林博士深入淺出的傳遞「基因改造」的科學知識,也舉出許多案例,從歷史的、健康的、科學的、環境的、農業發展必要性等角度,澄清人們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恐慌與謠言,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值得詳讀的科學書籍。
從科學研究人員的視角,發展基因改技術有諸多好處,例如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改良植物的體質,使之有較高的適應性(耐旱、抗除草劑、防蟲害……);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例如增加稻米的蛋白質含量、讓稻米長出維生素A(黃金米);改良食物的外觀、味道和口感……,最終不外降低生產成本、供給更多糧食所需,以及解決人類的特殊需求,如滿足生質能的提煉、解決營養不足問題等。
實際上,基因改造技術並無法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就以2010年為例,世界糧食總量足以供應人口所需,但全球卻有九億飢餓人口,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分配不均、氣候變遷導致乾旱與水災等,讓飢餓與貧窮差異更為嚴峻。其次,「基因改造作為」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之喪失。當人類為了能達到規模經濟而大量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優勢的基因改造作物被釋放入自然環境中種植而與非基因改造之同種植物發生生存競爭關係時,基因改造作物必定處於優勢,而傳統作物則會被淘汰,如此之基因改造作物對非基因改造作物之生存壓抑與排擠效應,可能導致農村作物栽培系統之簡單化,而造成基因單一化(uniformity)之現象。根據牛惠之研究,從1900 年以來,因為農民大量種植單一品種之作物,已經導致75%農作物之生物多樣性喪失。農民用基因改造作物來毒死昆蟲,不可避免的,害蟲與益蟲都有可能被一起毒死,而造成昆蟲種類之減少。再者,基因改造作物的基礎乃是透過生物基因重組與基因轉殖之技術,達成生產新品種的結果,因此,本質上已對原生物進行基因之改造,對於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現象,恐有造成失衡之影響。另外,基因漂流之問題亦值得深思,研究顯示,基因改造作物可以透過花粉而將新基因傳遞給周圍近緣之物種,造成基因漂流,而基因漂流之現象可能會因此造成難以收拾之新品種,如什麼藥都殺不死的超級雜草或抗藥性十足的超級昆蟲等。
雖然林博士指出,老祖宗早就在從事「基因改造」大業,但是現代的基因改造作物與傳統交配育種技術作物是不同的。於基因改造作物係利用基因轉殖技術來育種,將特定基因接合引入另一生命體內,例如:將耐除草劑的基因殖入黃豆,使黃豆生長過程能夠耐除草劑;利用酵母菌製造人類黃體素,以大量生產避孕藥等。而傳統交配育種的基因來源只限於同一物種間,利用配子形成及染色體複製時交換基因組合,只有染色體對數相符之生物雜交才能有後代。但是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導入作物的基因則無物種界線,可以是來自微生物、植物或動物之基因,而這也就是造成大眾對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多所疑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曾如林博士所言「人是過客,環境長存」。以目前市面的基改作物來說,很少出現對人體有害的報告,可是現在沒問題,並不代表未來沒有問題。例如以前大家公認多吃維他命C可增強抵抗力,可是現在卻被研究出吃多可能導致癌症。當然也不是每一種基改作物都會變成問題,不過就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而言,但我們現在仍須花心思研究那些風險,免得基因改造作物繼「金寶螺」、「小花蔓澤蘭」後變成世紀之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