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2050人類大遷徙讀後心得_黃薰瑩

「融冰中的北極,將決定人類文明未來;北緯45度以北,NORC環北極海八國,成為最佳移居樂土。」UCLA地理學家Laurence C. Smith2050年進行的大預言,在封面就點出包括美國、加拿大、冰島、格陵蘭、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等八個國家,因為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北極海冰融解,由原本受「西伯利亞詛咒」之害,可能變成氣候宜人適合人類和動物居住、生意盎然的國度。作者甚至大膽預測,環北極海國家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的經濟體,僅次於金磚四國、歐盟與美國。全球性的人口流動將促成環北極海區域相貌的改變,來自全球的移民就是環北極海地區人口得以增長的關鍵。

 在2008年,全球都市的居住人口首次比鄉村居住人口多,一部份的原因是都市經濟成長,一部分是因為農業的商業化、機械化及出口導向導致務農人口急速減少。在1950年,全球只有兩個超級都市,到了2007年已經有19個。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評估,「世界財富與經濟實力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東方經濟勢力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而在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的部分,Laurence指出了兩個重點。一是,我們無法從某一資源的蘊藏量推算何時會耗盡,二是儲產值的差異。根據目前消耗的速度估計,石油大概會在42年間全部耗盡,於是各國政府開始鼓勵發展新的替代能源。

 在2008年全球共發生145起嚴重水災,奪走近5000人的生命和1700萬美元的財務。在此同時,世界上的許多城市正面臨史無前例的乾旱,農業受損嚴重。然而,即便透過長期觀察製作出氣候變遷模型,仍有一些短期變因(如火山、森林野火、太陽黑子週期…)等仍在測試階段,而大多數的氣象站成立時間都還太短,氣象紀錄太少,無法藉以了解地球上所有異常氣候現象。

 包括人口數量的變化、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全球化、氣候變遷和科技,透過這五項因素相互影響形塑了全球人類的未來。作者也點明,科技的發展無法完全將問題解決,至多只能減緩問題發生的速度。然而,不只是地底下的自然資源、氣候緩和、政治穩定或城市宜居這些因素就可促成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仍是「人」。

 在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中榮獲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看見台灣」,許多人在看完之後都震撼不已。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是各種樣貌的台灣之美,但中間急轉直下細數台灣正面臨的各種汙染,汙水排放、水庫淤積、砂石濫採、地下水超抽…觀賞著影片的我們對這塊島嶼的予取予求其實正是摧毀美麗家園的生態殺手。

        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就看我們現在做什麼樣的決定,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將怎麼做,進而影響他人的認知與選擇,只要想想:我們想在什麼樣的世界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