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2050人類大遷徙讀後心得_黃薰瑩

「融冰中的北極,將決定人類文明未來;北緯45度以北,NORC環北極海八國,成為最佳移居樂土。」UCLA地理學家Laurence C. Smith2050年進行的大預言,在封面就點出包括美國、加拿大、冰島、格陵蘭、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等八個國家,因為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北極海冰融解,由原本受「西伯利亞詛咒」之害,可能變成氣候宜人適合人類和動物居住、生意盎然的國度。作者甚至大膽預測,環北極海國家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的經濟體,僅次於金磚四國、歐盟與美國。全球性的人口流動將促成環北極海區域相貌的改變,來自全球的移民就是環北極海地區人口得以增長的關鍵。

 在2008年,全球都市的居住人口首次比鄉村居住人口多,一部份的原因是都市經濟成長,一部分是因為農業的商業化、機械化及出口導向導致務農人口急速減少。在1950年,全球只有兩個超級都市,到了2007年已經有19個。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評估,「世界財富與經濟實力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東方經濟勢力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而在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的部分,Laurence指出了兩個重點。一是,我們無法從某一資源的蘊藏量推算何時會耗盡,二是儲產值的差異。根據目前消耗的速度估計,石油大概會在42年間全部耗盡,於是各國政府開始鼓勵發展新的替代能源。

 在2008年全球共發生145起嚴重水災,奪走近5000人的生命和1700萬美元的財務。在此同時,世界上的許多城市正面臨史無前例的乾旱,農業受損嚴重。然而,即便透過長期觀察製作出氣候變遷模型,仍有一些短期變因(如火山、森林野火、太陽黑子週期…)等仍在測試階段,而大多數的氣象站成立時間都還太短,氣象紀錄太少,無法藉以了解地球上所有異常氣候現象。

 包括人口數量的變化、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全球化、氣候變遷和科技,透過這五項因素相互影響形塑了全球人類的未來。作者也點明,科技的發展無法完全將問題解決,至多只能減緩問題發生的速度。然而,不只是地底下的自然資源、氣候緩和、政治穩定或城市宜居這些因素就可促成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仍是「人」。

 在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中榮獲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看見台灣」,許多人在看完之後都震撼不已。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是各種樣貌的台灣之美,但中間急轉直下細數台灣正面臨的各種汙染,汙水排放、水庫淤積、砂石濫採、地下水超抽…觀賞著影片的我們對這塊島嶼的予取予求其實正是摧毀美麗家園的生態殺手。

        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就看我們現在做什麼樣的決定,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將怎麼做,進而影響他人的認知與選擇,只要想想:我們想在什麼樣的世界活下去?

2050人類大遷徙 讀後心得 台南 陳雅玲

本書作者羅倫思.史密斯在從實際訪談與科學研究數據中,告訴我們環境變遷會如何寫歷史,書中探討影響全球的四大趨勢,包含人口變化、天然資源、全球化和氣候變遷。本書真正感動我的是羅倫思.史密斯提出的新思維,他認為問題不在這個世界人口有多少,還剩下多少桶石油、有多少耕地或有多少水可以使用,也不是地球生態系統是否禁得起人類這樣消耗資源,以更積極的角度來剖析分享他的觀點,在在顯示我們不該只是怨懟,而該以更加積極的面對來看待當前的一切。
羅倫思.史密從北極圈內的各種原物料切入,直指北極圈蘊藏有大量尚未開採的礦產,如原油、天然氣、鑽石、黃金甚至稀土,在原物料供給日漸稀少的今天,格外顯得珍貴且誘人;他看好北方經濟的原因,其一是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洋的冰山融解,意外地讓夏天的北極洋上開通的一條新航線「西北航線」,正因如此反而讓北極圈開發的交通成本大為降低。他認為在未來的五十年或一百年,人類會全面往美國、加拿大、冰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等環北極海國家移動,這幾個國家因為溫度上升,不僅成為新的農耕地帶,而且也因為水資源與森林的植被,更適合生物居住,成為適合人類活動的北方新天堂。

世界人口爆炸、野生物種瀕臨絕種,人類生存的環境每況愈下,從石油到生活必需品,價格節節高升,世界各國都正視即將到來空前的糧食短缺危機,我們把甚麼東西留到以後的未來呢?國際原油價格攀升之外,各地屢屢傳出重大自然災害,像是水患、土石流、颶風,更甚是反常天候現象等,除了讓各國勞力、財力、物力消耗,更讓人民受災於水深火熱之中。人類的觀念如果再像以前一樣,不懂得真誠的愛惜地球,節約能源,那後代的子子孫孫將沒有多餘的資源可用。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們都應要更加正視環境保護議題之外,必須要坐而言、起而行,試圖努力影響別人對環境的認知,讓週遭的親朋好友共同認同,一起努力,發揮倍數影響加乘效果,從現在開始,我們的地球才有希望、我們的未來才有光明。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2050人類大遷徙 ~讀後心得-辛純浩

    依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統計,在20111031日,全世界人口已突破 70億大關。人類出現在這個地球上,約為 20萬年,人類花約 195千年,才達到10億人口大關,約在1804年。到1960年,增加至 30億,而第50億人口,誕生於1987年,第60億人口在 1999年出生。下一個俱指標性的數據,將出現在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 80億。而到 2050年可達到 90億人。地球上人口的成長速度,確實快速。而這個地球上的各種供人類生存的資源,並沒有增加,甚至更急遽耗用,如何承載這龐大的人口,與未來人類的活存空間,和各項問題,像食物供給,淡水供應,生活環境,氣候變遷,可供分配的資源不足,各地區不同種族信仰的人相互衝突,與地球上資源的爭奪事項,該如何解決,自以為主宰地球上一切的人類,是否仍然能夠掌控未來環境變動,以及是否有化解之道,真是另人擔心。

    一位美國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 羅倫思‧史密斯[Laurence C.Smith].依據他的專業知識和實地觀察見證,蒐集龐大的資料和分析,並從自有歷史以來的各種記錄統計,來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和人類長期以來的活動變化,與地球環境互動依賴現象,和未來地球人類可能的變動趨勢,做理性客觀的推測。未來幾十年裡,我們人類如何在這個地球上生存活動,確是大家所要面臨的嚴肅課題。作者以他的研究心得撰寫一本《2050人類大遷徙》來探討人類,在這個大環境之中,可能的因應之途徑。作者以理性客觀心得,分析人類到 2050年的生存活動方向.也許像[若亞方舟]的想像,來保留人類的生存空間。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動,確實難以捉摸,所以作者以理性智慧,書寫本書時,所確立的幾項原則。任何社會科學的推論,總是要有設定一些必要前題,才能有客觀見解:

一、別期待科技萬靈丹:
    人類智慧科技,一直在改善大眾的生活需求,但是仍無法為未來的環境預為安排,雖然科技仍然會繼續進步,但是可預見的幾十年內,科技仍無法解決地球上一直變化中的所有問題。

二、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發生:
    世界大戰會影響改變全世界的經濟,政治活動以及社會環境。但是也要付出慘痛代價,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已給教訓當前的政治人物,認知啟動戰端的後果。雖然地球資源的爭奪仍會存在,但是應該都會以理性態度處理。

三、排除重大災難:
    不設想所謂經濟大蕭條,瘟疫大流行,彗星撞地球等重大災難會突然發生。但對於如氣候劇變,全球性貿易爭議等狀況仍于考量。

四、適切的實驗模型:
    透過現代電腦模型操作實驗,運用可靠資訊推演,依據實證的數據演繹,以得到適切論據。這是很實用性的科學研究。

    本書作者,在推論《2050人類大遷徙》,是根據其研究地球的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現象變動狀態,並依循思想實驗的四大驅力,也是四大全球性因素,包括人口變化趨勢、自然資源、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等面向來論述。其主要重點如下列所敘:

一、人口變化趨勢:
    1.人口增長趨勢:
    人類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相對於其他生物,從統計數據看,應是成長增加最快速的,尤其近兩百年來,人口從十億增加到七十億,到2050 年,推測可達到 90 億之多。地球上負載的不斷增加人口,所產生結構性相關問題,真是繁複難解,也正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焦點。    
    2.人類平均壽命:
    因營養衛生醫療進步與生活條件改善人類平均壽命從十八,九世紀的三,五十歲已延長到現在的八十歲左右。其中涉及出生率與死亡率的變化,因出生率的增加和死亡率的降低,致人口快速增加。但是由於現代生活經濟負擔趨重因素,近代發展中國家人民,生育子女意願大幅減低,出生率將會降低。因而近幾十年內人口增長速度可能減緩。但是,老齡化的社會將是世界人口的另外一個問題。
    3.人群居住移動:
    基於生活條件的需求,和經濟發展趨勢,原散居於農耕鄉村部落的居民,會自然遷往都市討生活求發展。現在地球上超級大都市,人口一千萬以上世界各地區都急速增加,鄉村農耕被放棄,都市供應增加的人口各項生活需求猛增,食物,飲用水,環境維護,產生廢棄物等,維持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求,正是日驅嚴重。這種人口往大都會聚集現象,將會更速。基於人口增長的動力,在未來幾十年,人口仍會繼續成長。預計到了 2050 年,人口將突破 92 億大關,而且大都居住在現代化都市,其消耗生活資源就很多。很難想像,全球人口對食物淡水資源,能源和礦物質的需求,會比今日來得多很多,究竟如何因應。

二、自然資源:
    1.創造性資源:
  古老人類祖先,為了生存,運用他們的智慧,利用地球環境,氣候變化,開始種植農耕,生產農作物,或山林捕臘,或臨水捉魚,以維護生活食物用品。這種依照自然時序,地理環境,循環運作,從一粒種子播放,辛勞耕作產生物品。從大自然創造資源獲取物質,以維持生活,可源源不絕。但是由於人口大幅增加。自然環境被各種需求佔用。創造性的自然資源已漸漸減少。
    2. 循環性資源:
    地球上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如果不是過度耗用,有許多是可以長期循環不斷使用。如水資源,基本上地球上水資源相當豐富,而且水有其氣體,液體,和固體的特性,並在這地球上循環儲存與使用。但是人類對水的需求使用太過度,常會使水供應不及,影響其循環性。另外,太陽能源也是人類在地球上,可不斷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只是太陽能資源的利用,涉及科技和資本的投入,還有風力資源,海潮資源等,都是循環性資源選項。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有能力來突破技術克服難題。
    3. 耗竭性資源:
    自古以來,人類早就發現儲藏在地球裡面有許多自然資源,可以供人類運用,最早發現煤礦,可以點燃發光發熱,供做燃燒,在生活用途廣大。繼而發現各種金屬礦物質,可以煉製各種鋼鐵器具。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動力的需求和電力的運用普遍,加之運輸汽車的動力汽油需要,對石油的開採熱絡。另外石油化學進步,各種石化產品快速增加,對石油的採掘更快速,而石油氣體等各種儲存在地底下的自然資源,是一種耗竭性資源,其儲藏量有其限度,開採後,不會增加。近百年來大量快速採掘總有一天,地球上耗竭性資源,一定會被採挖一空。到時如果沒有替代能源出現,地球上的人類將如何生活。耗竭性自然資源的採掘,和未來對這些資源的迫切需求,將是未來人類必須面對的考驗。替代能源的研發,是否能跟上需求。創造性資源和循環性資源能,否有效補充龐大的需求,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各地區為了生存,自然資源的爭奪,也可能在地球上演。

三、全球化:
    1. 經濟發展的趨勢:
    地球上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分佈,各有不同,經濟發展的腳步也互有差異,有的地區國家資源豐富,成長快速。有些地區則相對落後,經濟條件不足,因而產生落差,但是在現代交通方便,資訊快速交流之下,基於比較性利益原則,對資源,物品勞動人力的移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國際貿易和資源互補效果,也是全世界為政者所必要關心解決的課題。
    2.人類智慧的協調:
    地球上的資源相互運用,已全球化了。也產生利益衝突。為解決共同事項,減少爭端,有智慧的先進國家領導人物,發現必須要共同協調一個有效的方案,來解決世界各地的資源運用,環境保護,空氣污染防治,廢棄物排放管制,水資源分配等全球性問題。這些如果沒有大家相互共識遵守,則全球資源的爭奪和混亂,將層出不窮,世界亦難以平靜。
    3. 全球性事務的協議:
    基於理性的認知,全球各地區的資源與發展程度差異甚大,發展地區與尚待開發地區人民,生活水平落差很多,所能把握的條件有限。因此需要有能力先進開發國家,協助支援或相互訂定協議組織,如聯合國及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等,有系統的扶助落後地區人民,能脫離困苦環境。由於現代交通方面,資訊發達,地球世界已成為一個大家庭。雖然有地區性,族群,資訊,氣候的差別,但是這個世界是相互關聯影響的,世界各國都難獨善其身,就必須理性的合作,彼此支援,協助落後地區,能加緊腳步發展。

四、氣候變遷:
    1.極端氣候變化:
    近年來,大家都會感受到氣候的變動非常劇烈,四季之間,往常的節奏也變調,氣溫異常偏高或偏低,長期缺雨而嚴重的乾旱,和連續豪大雨量產生的水災,世界各地輪流發生。創記錄的高溫和寒冷與突發性的乾旱。
    2.溫室效應影響:
    自十九世紀人類發明機械動力,對煤炭的使用劇增,進而為改善效能使用石油。工業發展與生活需求,地球上大量燃燒煤炭,石油,汽油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大氣過量的二氧化碳,就形成地球溫室效應,進而影響地球氣候溫度變化。對溫室效應的不良結果,大家都知道。但是基於經濟發展與現實生活的需要,卻是一項當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難以共識理性解決的困境。
    3.環境保護課題:
    氣候變遷,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但是近幾十年的研究顯示,地球環境遭受污染破壞,和人類造成的溫室效應,有很大關係。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與耗用地球上環境資源,所產生的破壞和對地球影響,甚為深遠的。
    4.極地冰溶現象:
    從許多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地球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溫長期以來不斷上昇,將引發地球兩極冰原開始加速溶解。據專家預測,不論南極或北極冰川雪地溶化,將造成海平面水位上升,地球上的陸地也將下沈,海洋上許多海島將沒入海裡。這些現象很可能在幾十年內發生。但另一方面,地球北極地區冰溶後,也可能出現新的地球景象。新的陸地浮現,新的環境和未開發的資源,也會被使用清潔淡水和改變的氣候可能是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
    氣候劇烈變化,是近幾十年讓人類切身感受到的問題。極端的乾旱缺水,或巨量的豪雨成災以及嚴酷寒冷或燥熱高溫,都經常在世界各地區輪流發生。溫室效應對地球的長年平均氣溫,逐漸上升,更影響地球生態環境。其所引發的地球極地冰原溶解,可能是短期內會產生相當大的後果。


    我們所賴以存活的這個地球,現在所面臨的是人口不斷增加,至少三,五十年不會有減緩現象,地球上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如食物、淡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漸耗竭,生活環境已遭破壞,難以復原。氣候的重大變化,致使世界上各地區都充滿驚慌失措。未來何以自在存活,同時全球人口,都往大都市集聚,鄉村農耕人口減少,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不是依靠自己種植糧食,取得水源,而是藉由科技,貿易和商業往來,維持基本生活所需。自然資源的分佈不均,和消耗難以再補充。未來究竟如何在這地球上生活,確實難以計算。現在,唯有就當前世局變動趨勢,做適宜的規劃安排。本書作者,以他的研究觀察,並透過理性思考和模式測驗,認為未來人類的發現趨勢,可能是會向北方極地週圍地區,也許是北緯,45度以內,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未來人類遷移區域,那裡儲存有尚未開發的豐富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物質,可供應未來人類新生活的地方,但是,那片現在是廣泛荒野的地區,正是世界強權國家所擁有。是不是能夠有寬廣的胸懷,讓這擁擠的世界,提供大家所共享,確是一項不易解決的問號。我們當前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見知未來世界的變動趨勢,也許幾十年後,我們已不存在。但是,我們仍是真心關懷,這個世界能平安,人類仍能安順生活。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50人類大遷徙讀後感 - 陳淑錦

    人擁有什麼?人不具備什麼?人靠什麼活著?

  人類因科技發達而生活舒適便利,也因科技所帶來的種種負效果(臭氧層破洞、氣候暖化、溫室效應等),而嘗到苦果---反聖嬰現象,颶風颱風不定時帶來的豪大雨,所產生的土石流等。書中作者從氣候變遷著手,談到人口數的急遽增加及氣候影響造成的糧食及能源危機,最後推論到2050年成為世界宜居國家、城市及經濟強國均為環北極海國家美國、加拿大、冰島、格陵蘭、挪威、瑞典、芬蘭及俄國。

   所謂:「天作虐,猶可為;自作虐,不可活。」我們常為了一己之私,過度開發土地、能源;濫殺或捕捉動植物。再享受科技便利之餘,忘記順應自然,造成現今自然反撲:2010年成為氣象歷史以來最獨特的一年,所有想像的到的災害都發生了高溫、乾旱、森林大火、洪水、豪雨、超級颶風、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地震、火山、海嘯。由於海平面上升,所有的災害一一接踵而來,所以靠環保來減少暖化,以進一步節省資源,杜絕浪費已成為全球的課題。

    雖然人類的文明不外乎:人口、氣候因素、能源需求及經濟活動形塑而成。但環北極海國家就算成為世界經濟強權,仍不免有自然的壓力與衝擊。環北極海國家掌握了生命最重要的水及能源兩項重要資產,故在台灣,島上能源最能充分利用的無碳三潔能風力、水利及太陽能,台灣都具備了,相信只要好好利用,台灣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與衝擊將會降到最低。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次高雄氣爆始作俑者不就是企業家及少數人的短視近利,而讓無辜的百姓承擔的苦果嗎?如果每個人都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及慈悲心,加上「地球村、地球人」的觀念,相信2050年人類不用大遷徙,一樣可以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 ~讀後心得 黃木蘭


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 ~讀後心得

黃木蘭

    林基興所著《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被喻為我國第一本解釋「基因改造」的科普書籍。林博士深入淺出的傳遞「基因改造」的科學知識,也舉出許多案例,從歷史的、健康的、科學的、環境的、農業發展必要性等角度,澄清人們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恐慌與謠言,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值得詳讀的科學書籍。

    從科學研究人員的視角,發展基因改技術有諸多好處,例如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改良植物的體質,使之有較高的適應性(耐旱、抗除草劑、防蟲害……);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例如增加稻米的蛋白質含量、讓稻米長出維生素A(黃金米);改良食物的外觀、味道和口感……,最終不外降低生產成本、供給更多糧食所需,以及解決人類的特殊需求,如滿足生質能的提煉、解決營養不足問題等。

    實際上,基因改造技術並無法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就以2010年為例,世界糧食總量足以供應人口所需,但全球卻有九億飢餓人口,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分配不均、氣候變遷導致乾旱與水災等,讓飢餓與貧窮差異更為嚴峻。其次,「基因改造作為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之喪失。當人類為了能達到規模經濟而大量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優勢的基因改造作物被釋放入自然環境中種植而與非基因改造之同種植物發生生存競爭關係時,基因改造作物必定處於優勢,而傳統作物則會被淘汰,如此之基因改造作物對非基因改造作物之生存壓抑與排擠效應,可能導致農村作物栽培系統之簡單化,而造成基因單一化(uniformity)之現象。根據牛惠之研究,從1900 年以來,因為農民大量種植單一品種之作物,已經導致75%農作物之生物多樣性喪失。農民用基因改造作物來毒死昆蟲,不可避免的,害蟲與益蟲都有可能被一起毒死,而造成昆蟲種類之減少。再者,基因改造作物的基礎乃是透過生物基因重組與基因轉殖之技術,達成生產新品種的結果,因此,本質上已對原生物進行基因之改造,對於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現象,恐有造成失衡之影響。另外,基因漂流之問題亦值得深思,研究顯示,基因改造作物可以透過花粉而將新基因傳遞給周圍近緣之物種,造成基因漂流,而基因漂流之現象可能會因此造成難以收拾之新品種,如什麼藥都殺不死的超級雜草或抗藥性十足的超級昆蟲等。

    雖然林博士指出,老祖宗早就在從事「基因改造」大業,但是現代的基因改造作物與傳統交配育種技術作物是不同的。於基因改造作物係利用基因轉殖技術來育種,將特定基因接合引入另一生命體內,例如:將耐除草劑的基因殖入黃豆,使黃豆生長過程能夠耐除草劑;利用酵母菌製造人類黃體素,以大量生產避孕藥等。而傳統交配育種的基因來源只限於同一物種間,利用配子形成及染色體複製時交換基因組合,只有染色體對數相符之生物雜交才能有後代。但是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導入作物的基因則無物種界線,可以是來自微生物、植物或動物之基因,而這也就是造成大眾對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多所疑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曾如林博士所言「人是過客,環境長存」。以目前市面的基改作物來說,很少出現對人體有害的報告,可是現在沒問題,並不代表未來沒有問題。例如以前大家公認多吃維他命C可增強抵抗力,可是現在卻被研究出吃多可能導致癌症。當然也不是每一種基改作物都會變成問題,不過就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而言但我們現在仍須花心思研究那些風險,免得基因改造作物繼「金寶螺」、「小花蔓澤蘭」後變成世紀之害。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2050人類大遷徙-何嘉儷

       閱讀2050人類大遷徙」,心裡浮現惶恐、不安的感覺,沒想到僅僅一個北極的融冰,一個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的現象,居然能衍生出這麼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以我們一般人的看法,這些現象是人類過度使用石化燃料、過度破壞生態環境等造成,而給我們的警訊就是該節省能源、減少破壞,但這些話聽在很多人耳裡似乎無關痛癢。然而,本書作者將這些事情的數據和現象解釋得非常詳細,使得讀者看完後能比一般人了解事情的嚴重性,這是一本警世的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

        本書圍繞著四大主軸,也就是作者所謂造成目前和未來的全球現象之四大主因:人口變化的趨勢、自然資源的需求、全球化和氣候變遷,對於每一項要素都細細討論,讓我看了非常驚訝,在全球嚴重暖化的未來,所有生態都將北移,因為北方的氣候較暖和而南方過於炎熱,包括人,在高緯度地區會慢慢適宜人居住,而又因為海平面上升的緣故,低窪地區將越來越危險,而且發生的速度會遠超過我們想像。雖然我對於一些專業的詞彙和數據不太了解,但看著這些駭人聽聞的文章,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國家:台灣。台灣是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四面環海、水資源不虞匱乏、國民平均教育程度高、就業的狀況也不算太差,不管在各種條件都算是一個不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台灣能被稱為寶島的原因是擁有豐富的生態系,台灣雖然小,但是高山林立,河流又多,從平原到高山、河流、湖泊及海洋等等的生態系都非常多樣,但是台灣普遍對於環境保育、環保等的觀念差,不懂得運用有限的資源,對環境的破壞更是無情,各種濫墾、對保育動物的濫獵、將生物的家園開墾成果園或工廠等等。

        而人口的暴增更是給了土地極大的壓力。今年天災人禍不斷,數架飛機因為不同原因墜落,造成極大傷亡;高雄的地下管線氣體外漏造成氣爆,損失慘重;緊接的颱風豪雨雪上加霜,看到這些訊息,在難過之餘,是否想一想,這是上天給人類的警告,人口已經成長過於快速,而對於環境又無止境的破壞,或許是自然在告訴我們,它已經無法承受這麼多的人口了。高雄是台灣工業重鎮,工廠林立、地下佈滿管線,這種狀況從工業起飛到今天有數十年之久,這次的氣爆是否在告訴我們:土地無法負荷這麼多的管線、這麼多的地上及地下的設施,土地負載了這麼多年,是否是它忍無可忍,一次爆發出來的現象。看完這本書沒多久就發生了這些災難,而身為高雄人,感受特別深刻。因此,當人類遭受一波又一波的天災人禍時,我們應該要想想這些災難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是否該對這片為我們奉獻數十年的土地做一些保護和回饋了?

        本書與其他類似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講到了全球暖化對於經濟的影響,居然是能夠使經濟成長,這的確出人意料!因為氣候暖化使得北極的冰大量融化,導致一條新的航線產生,使得環北極的國家藉由這條路較快到達目的地,而這些國家就可以藉此發展航運,利用替其他國家運送物品來賺錢;再者,因為能源危機也使得許多先進國家開始研發新的能源和方法去解決問題;還有,近北極圈的國家也因氣候變得宜人而增加許多外來移民,因此變得欣欣向榮,所以,這條新捷徑會帶動新的一波經濟發展。

        讀完本書之後,我認為:它帶給我們的不是絕望,而是一個新的希望,讓我們看到危機當中的轉機。即使人類將地球破壞得體無完膚,如果人們願意從現在開始努力挽回,節省能源、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或許還有機會能夠減緩這些令人擔心的未來。而這些努力不僅可以救地球,甚至還可以創造新的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然後帶來新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呢?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章元莊




這幾年來,基因改造的議題已被相關新聞吵得沸沸揚揚。閱讀此書,細細聆聽作者林基興先生從生物演化、基改的背景介紹、改造科技的相關知識與反基改的訴求等方向一一傾訴「基因改造的美麗與哀愁」。對筆者來說,作者的立場並未完全中立。誠然,這是為消費者補足知識面的不足。但或許,他也隱藏了些許現實面的真相...

他提到抗議基改食品的人或相關組織,利用媒體的第四權來製造恐慌,讓更多人對「基改」卻步。他舉「黃金米」為例,在米中增加胡蘿蔔素,好讓人類吸收,並為現實生活中因人口膨脹而糧食不足的現象解套。但就算基改的農作物增產了,世界糧荒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嗎?

並不盡然。

所有的基改科技,其背後生產的大公司均代表了一種利益價值觀。「這是對身體有營養、有幫助的,所以我希望引用學者的證據來讓你接受我的產品,或為我的『商品』背書。」而反對者的意見大多數是闡述「吃了基改食物後,未來對身體的損傷是無法預知的。」當基改食物中蘊含更多營養,另一方面也增添了更多化學藥性(如抗除草劑)等。凡事都有兩面,科技發明的初衷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但假設未來基改發明了一種食物內含人類每日所需的所有營養只要一天吃一次,這對人類來說是福利還是浩劫呢?

見人見智。

我了解本書作者所欲說服讀者的價值觀,但當我想到未來的食物若都是基改的產品(商品),內含許多科技改造後的基因序列(營養),我會卻步。這本書為我補充了基改的相關知識面,但卻無法完全說服我。未來,我仍會選擇購買「非基因改造」的食材為首,因我相信「天然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