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台灣的生態系 陳麗華

       台灣四面環海,在一片蔚藍的汪洋中,一塊小小的綠色紡錘形陸地點綴在海面上,這小小島國的面積僅佔地球陸域面積的0.024%而已,但以單位面積所蘊含的物種密度,以及60%的森林覆蓋率在全球都是名列前矛的,這座生態多樣豐富的小島匯集了熱 . . .寒四大氣候,還擁有海洋.森林 .淡水三大生態系是整個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台灣過去四百多年來歷經了許多不同政權的統治,隨著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的建置發展,以及投機者相信人定勝天,以短期利益為考量的各種土地開發,在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拉鋸戰中,大片的土地逐漸被開發,眾多珍貴的自然資源遭受破壞而逐漸的消失,有些破壞是不可逆的無可挽回,有些則是還有補救的轉機。

         一棵樹的成長,一片森林的形成需要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時間,但要破壞只需短短的時間。恆春地區原本是一大片的熱帶季風林,1901年美國人為了經濟因素引進瓊麻到南台灣恆春半島大量種植,於是大片的熱帶季風林被砍伐,後來當國際市場的轉變使得瓊麻的價格一落千丈,以致瓊麻園荒蕪,雜草叢生,造成外來種銀合歡的入侵,近幾年來這些土地已經完全淪陷,想清除銀合歡已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改變土地利用型態,改變了熱帶季風林的樣貌,不當的開發及引進外來種的入侵,造成大地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台灣曾經是蝴蝶王國,曾幾何時萬蝶飛舞的美景已不復見。雲豹,梅花鹿的消失,柳衫林的鼠害,熊鷹與石虎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外來種的危害,櫻花鉤吻鮭數量日益稀少,日益消失的水雉,八色鳥與湖山水庫,作者在書中例舉了一個又一個因人為介入或不當開發而讓動植物瀕臨絕種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因為人類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平衡所致。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大自然處於一個互有消長的動態平衡下,當人類過度破壞大自然又沒有做有效的補救行為,那麼面對生態失衡所需付出的環境成本將遠遠高於人們所獲得的利益。。

         生態系服務的價值是非常龐大的數字,自然資源,自然界的運作也自有它的演替消長脈絡,自然界會自行演化消長以達到平衡穩定。侯鳥是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媒介,而濕地是人類和侯鳥的緩衝區與隔離帶,但現在的濕地因人為的開發利用而減少,壓縮到候鳥的生存活動範圍,增加候鳥與家禽以及人類的接觸機會,助長了禽流感病毒的傳播。濕地不是荒地,不應該被無限制的開發。人類妄想替換生態系服務的價值,過度捕撈漁獲,破壞濕地,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等對生物圈造成的危害,終將危及自身,付出昂貴的環境成本。


        生態保育是進步國家的指標,台灣的保育運動從1970年開始萌芽,國家公園的設立,設立保育機構,建立保護區以及相關法規的制定,隨著民間保育環保意識的抬頭,永續發展的概念與需求也逐漸進入當政者的施政措施中,使台灣的保育運動邁入新的里程碑,期許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能取得雙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